近年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IP網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此通信行業一直在積極研究未來IP網絡技術的演進問題。在2021年9月舉行的首屆未來IP網絡發展論壇上,中興通訊曾聯合產業伙伴啟動了“未來網絡戰略合作項目”,并在隨后將近一年時間里開展了聯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最近中興通訊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未來IP網絡發展論壇”,與合作伙伴一起發布了《IP網絡未來演進技術白皮書2.0》。
在此次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蔣林濤和中興通訊有線架構總經理史偉強接受了媒體采訪。史偉強表示,這次論壇主要探討了未來IP網絡的設計理念和核心技術,對未來數字經濟發展、IP網絡智能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把脈IP網絡演進方向
對于經濟發展水平,傳統的評價指標主要是鋼鐵、電力產量等指標,不過數字經濟時代不能只看這些,還要看數據能力、網絡能力、計算能力等新興要素。特別是以網絡連接算力節點,打造一體化的算網服務,正在迅速成為支撐國家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
蔣林濤表示,新型的一體化算網服務有三個特點:一是全面的共性服務,包括算力類、連接類以及其他互聯網共性服務;二是開放的泛在服務,為無處不在的用戶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三是有精細化質量保障的服務,確保高效精準地提供服務,同時實現算網資源的高效利用。“當前IP網絡在端到端、分層解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由此形成的網業分離模式在承擔新型一體化算網服務時,存在一些缺陷。”蔣林濤說。
蔣林濤列出了四點,一是與位置有關的設計(IP+PORT)無法滿足服務遷移時的一致性體驗;二是QoS模型無法滿足流級服務精準識別和有界時延和抖動保障;三是網絡與業務的分離制約了未來高效的全域共性服務互聯調度、服務級顆粒度的網絡連接;四是缺乏內生的基礎可信機制來滿足共性服務的安全訪問。“此外,云原生已經成為云計算的核心技術,在建設新型一體化算網服務時,云原生架構也需要擴展要素、空間、異構、治理、拓撲等。”蔣林濤說。
因此,IP網絡如何實現以網絡為中心、以云原生為基礎的一體化算網共性服務互聯,實現從主機互聯到服務互聯的范式升維,就是未來的研究和演進方向。
構建開放服務互聯網絡
在2021年9月舉行的北京國際通信展上,信通院牽頭的“未來網絡戰略合作項目”宣告正式啟動,此后中興通訊、信通院和三大運營商合作在算力網絡、確定性網絡和網絡內生安全等方向開展研究,先后完成了10多個國內行標立項,向國際標準組織IETF提交了20多個提案。在算力路由方向,完成了AI推理場景原型驗證、業務鏈場景原型驗證、CDN場景現網試點。同時,確定性網絡和網絡內生安全樣機也在中興通訊南京濱江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未來網絡試驗設施(CENI)中進行了實驗,為IP網絡未來演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行業規范。
在此次發布的2.0版本白皮書中,中興通訊及合作伙伴針對未來新型一體化算網服務互聯的需求,提出了“開放服務互聯網絡”概念,在L3層引入了服務子層,增強基于服務的算網感知和路由能力。史偉強表示,這一創新可以在實現算網深度融合、精細化使能算網資源調度的同時,又在基礎網絡轉發流程中實現了面向服務的算網路由,做到主機互聯到服務互聯,從而更好地支持算網資源敏感、高效交互類業務。
基于IPv6演進的新架構
在“開放服務互聯網絡”架構中,中興通訊采用了先進的云原生算力架構,以網絡為中心,構建以云原生為基礎的新一代一體化算網服務互聯平臺。史偉強表示,開放服務互聯架構可以有效解決當前IP網絡在業網分離、固定尋址、集中式DNS、5元組顆粒度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并且通過構建一體化算網服務平臺消除孤島式、煙囪式的IT資源供給模式,解決大規模泛在的一體化算網服務共享問題,統一原來分裂的云、邊、端、網生態,并徹底扭轉了網絡不感知應用的劣勢,使得網絡能夠針對云原生服務提供精準網絡承載策略和高質量保障。
“開放服務互聯網絡”架構引入了一體化算網服務標識和對應的服務功能子層,并在統一架構方案下,實現了服務級算網需求感知和服務路由。在服務標識中,中興通訊引入了可信身份標識,助力網絡實現內生安全能力;在連接功能子層上,中興通訊引入了以確定性資源為基礎的內生確定性路由,從而滿足靈活多樣的確定性業務需求。
蔣林濤表示,IP網絡的發展已滿20年,人們一直在追求網絡能力與業務要求相匹配,加速業務的高質量發展。如今網絡技術雖然有很大的進步,但在推進網絡能力與業務要求的匹配方面進展并不大。“開放服務互聯網絡”著眼于增強網絡的基礎能力,包括確定性連接能力、網絡可信通信能力等,同時大大提升了網絡對服務需求的感知能力、對服務資源的調度能力。“對于新型一體化算網服務建設來說,這項技術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希望通過信通院與中興通訊的持續合作,不斷完善相關的技術和產品,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固的基礎。”蔣林濤說。(計育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