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上午,“大模型時代的智能產學研合作機遇研討會”在杭州余杭未來科技城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之家(杭州站)承辦、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委會協辦。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的今天,尤其隨著大模型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人工智能已經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和各個產業的發展。從深度學習到大模型,再到今年的具身智能等熱點,人工智能不斷推動著技術的邊界。同時,今年的諾貝爾獎也授予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者,進一步彰顯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舉辦了本次研討會,旨在探討大模型時代人工智能學術界與產業界面臨的問題以及產學研合作的機會,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專家云集,智慧碰撞共謀發展

 

 

本次研討會由CAAI副秘書長、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長聘副教授、國家優青獲得者徐楓教授主持。

CAAI副秘書長、北京郵電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馬華東教授作為召集人進行了會前發言。馬教授首先介紹了研討會的背景和意義,強調了人工智能與產業結合的緊密性,以及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指出,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近幾年獲得突破性進展的代表性成果,但真正把大模型技術用到實際的產業當中,還必須與產業的需求、特點結合,產生出新的產品形態。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浙江海洋大學陳宏銘教授在會上分享了兩個研究題目,包括《融合AI幻覺糾正和訓練驅動的MediGPT中醫輔助增強診斷系統研究》和《使用大模型搭建人工智能私域知識庫的探系》。他強調,項目創新在于融合AI的幻覺和知識圖譜來實現智能化中醫診療,并構建智能化的中醫診療平臺。同時,他也探討了大模型在構建人工智能私域知識庫方面的應用。

CAAI粒計算與知識發現專委會主任、天津大學胡清華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數據閉環的大模型終身學習》。他指出,在動態開放的場景里,大模型需要具有持續增量學習的能力,而這種學習能力非常依賴于數據閉環的模式來完善、訓練。

華為開源與開發者發展部張存燕部長分享了《大模型時代,AI人才需求及培養模式的變化趨勢,華為產學研合作實踐》。他總結了在大模型時代,AI人才需求及培養模式的變化趨勢,并介紹了華為在產學合作方面的實踐和經驗。

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周文凱副總裁介紹了大華在智能物聯數據構建模型方面的解決方案,并探討了智能體的意圖、大模型與小模型的協同等問題。他強調了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當前高校與產業在人才和技術方面的距離。

中國電信天翼視聯公司行業平臺部研發總監分享了中國電信天翼視聯在大模型技術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探索。他介紹了如何利用大模型提升平臺的智能化水平,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同時,他也提到了在推廣應用大模型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挑戰,如模型的適應性、成本等。

CAAI副理事長、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孫富春教授主要討論了語言模型、巨身大模型、科學大模型等三個賽道的發展。他強調了大模型與小模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指出小模型在產業中的重要性。同時,他也談到了國內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差距和產學研用融合的重要性。

會議還邀請了來自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代表及來自杭州五代通信與大數據研究院等新興研究機構的專家。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大模型技術在各自領域的應用與挑戰,并提出了產學研合作的新思路和建議。

總結展望,攜手共創智能未來

 

 

本次研討會匯聚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的眾多專家和企業代表,他們圍繞大模型時代的智能產學研合作機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各位專家的發言不僅展示了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實踐,也指出了未來產學研合作的方向和重點。通過本次研討會,與會者不僅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認識,也為未來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更多的產學研合作成果涌現,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