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趙利新 陶冉)8月1日下午四時,60歲的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水峪嘴村黨支部書記胡鳳才眼睛布滿血絲,和志愿者們不停地用鐵鍬清淤,給救援隊員們鏟出一條讓傷員、老人安全轉移到山下的路。87歲的村民郝尚富,被救援隊員從滿是樹枝、碎石、淤泥的院子里背出來,他67歲的女兒郝淑華獲救后,一直緊緊拉著父親的手。郝淑華說,“說實話,斷電斷網的這兩天,我在屋里挺害怕的。直到當身穿橘黃色的救援隊員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特別想哭。我知道,我安全了。”
消防救援人員用擔架將傷員抬下山。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水峪嘴村位于妙峰山鎮政府南側,緊鄰永定河,被稱作“京西古道第一村”。由于近日永定河水位暴漲,村子從7月31日起就斷電斷網,胡鳳才和16位由村干部、村內公司負責人組成的工作專班,為村里約600位群眾提供飲食、安全方面保障。在水峪嘴村失去和外界聯系的這段時間里,胡鳳才帶著村工作專班把很多行動不便的老人安置到村里民宿里,并安排村干部專人照看,有專人按時送飯。徐偉家的民宿便是安置點之一,他對村干部們工作的精細度感到驚嘆。在水峪嘴村和外界通訊失聯后,胡鳳才冒雨上山,看望村里住在山上的老人。徐偉說,老書記在山上忙了兩天了,“他忘了其實他自己也是老人了。”
沿山而下的洪水沖毀了路面。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依山傍水的水峪嘴村在7月31日上午遭遇山洪,緊接著,全村與外界失去通訊聯系。31歲的高新強是兩個小男孩的父親,他家住在村東南的山坡上。當洪水瞬間充滿房屋的時候,他用肩膀扛著小兒子蹚水往外走。腳下一滑,小兒子一頭栽進水里,他趕緊撈起來。安撫了許久之后,小兒子才恢復了精神。這位年輕的父親立刻忘記心疼,趕緊帶著兩個兒子避險。
獵豹救援隊的隊員在村里進行搜救。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8月1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在水峪嘴村現場看到,山上有些房屋的后墻出現變形,有碎石落在屋檐下;有些地勢低洼的房子仍泡在水中,手臂粗的木頭漂浮在門洞里。8月1日下午三時,水峪嘴大橋上,一人來高的被大水沖下來的堆積物已被清除干凈,許多村民拎著生活用品走向橋對岸,他們中有些人是去城區投親靠友,有些人是去附近的安置點。
被困村民等待通往村外的橋面清理完畢。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隴駕莊村和水峪嘴村隔著一座橋,橋上不斷有應急救援、醫療救護車輛經過。救援隊伍有從北京房山、豐臺趕過來的,也有從河北秦皇島連夜來支援的。“很多傷員都是中老年人。”一個年輕的醫護人員哽咽著說道。
中鐵六局工作人員正在緊急搶修住擋在鐵道上的堆積物。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我們還要繼續搜救。”下午六時,妙峰山上空出又現團團陰云,胡鳳才看著不斷涌入水峪嘴村的救援隊,心里有了底氣。他說,“今天上午雨特別大,但是救援人員給鄉親們送來了食物,我們立刻就安心了。”
空投直升機從村里上空飛過。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在離水峪嘴村幾百米遠的妙峰山民族學校安置點里,有位村民告訴記者,1日下午,至少有一半村民離開了安置點,回家捯飭自家房屋了。村民說,“按這個速度,過不了多久,我們這邊會恢復交通和電力,隨后我們還會重建我們的旅游村。”
通往村外的橋梁恢復通行后,村民從受損房屋內將財物搬出轉移。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妙峰山民族學校臨時安置點,水峪嘴村受災村民被臨時安排在學校內。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從山上流淌下的洪水,盛夏時節依然冰涼,但是胡鳳才并沒有察覺到,依然不停地蹚著泥水上山清淤,去各家走訪,“在四面八方支援下,水峪嘴村不會物資緊缺,目前對村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信心。我們一起渡過難關,不久之后還是永定河畔的美麗村莊。”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陶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