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更換賬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第二步,更換陣地。

第三步,刪除原賬號的信息足跡。

更換住址,更換城市,抹去原本住所的痕跡,電子搬家與現實生活中的搬家別無二致。隨著社交平臺的日益泛化,平臺算法能力的日益強大,原本自己的隱私小窩難逃被親友發現的結局。

不少網友直呼:“不想在公共社交平臺碰到熟人?!碑敶俗顚擂蔚氖虑槟^于自己原本隱秘的社交賬號突然被父母、朋友所關注,于是電子搬家便孕育而生。

越來越多人希望能在網絡空間擁有自己的一處世外桃源,不論是為了“發瘋”還是深夜“emo”。在如今交流如此便捷的時代,人們卻越來越期盼有一個能夠自說自話的私域。

(小紅書用戶討論“電子搬家”的留言)

當我們翻看手機,不難發現社交軟件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線上社交從原本現實生活的附屬品成為實際生活的重要延伸。不同的社交APP不僅連接著親朋好友,還有素未謀面的網上鄰居。

但電子搬家僅僅是出于人們對私人空間的渴望嗎?在互聯網世界垂類化的發展趨勢下,不同的社交平臺承擔著各自獨特的社交功能,我們依賴它們從中獲得情緒價值,同時也在不被人知的平臺摘下面具,回歸真我。

在不同的社交平臺我們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當我們被迫離開原本的“房間”時,我們又該如何搬進另一處陌生地帶?

遁形的電子搬家:在虛擬空間重構隱私邊界

電子搬家并非一件新鮮事,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軟件小號,盡力成為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潛水網友。

互聯網的私密性和自主性原本讓我們的社交賬號像沒有門牌號的房子,所有人的房屋在外看來相差無幾,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差異性被短暫地抹去,從而形成一座又一座孤立而又神秘的小島。

渴望在這些“孤島”上獨居很大程度源于我們對現實生活的疲于應對。不同的社交平臺不僅提供了人們和同領域的好友暢所欲言的機會,也提供了能夠自我對話的隱秘角落。

但隨著社交行為的不斷泛化和算法推薦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社交平臺在算法的推動下形成共聯的關系。在算法看來,好像我的通訊錄好友就必須成為我的抖音好友。但事實上,不懂邊界感的算法推送正是導致電子搬家的原因之一。

(網友發表對“推薦給可能認識的人”的看法)

原本強關系的社交圈子也面臨著越來越多人的審視和評價,這樣的情況與我們原本想要逃避的現實生活并無不同。于是,在算法和評價的圍追堵截下,人們不得不在其他的社交平臺開辟出新的“住所”。

就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當多余的目光和惱人的評價如季雨紛紛襲來時,我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逃。

逃向何處?對此,不同的人們選擇的路徑也各不相同。除了電子搬家以外,有人選擇完全逃離互聯網,選擇了媒體齋戒的方式。

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人數激增和類型泛化使得信息的私密性很難得到百分之百的保護,部分人選擇遠離的方式來規避社交網絡可能帶來的一切影響。

還有人選擇穿上momo的隱形衣,從而融入一大群ID和頭像都相同的momo大軍中,從而獲取足夠的隱秘感和安全感。

(小紅書的momo們)

電子搬家似乎與這兩種方式殊途同歸,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電子搬家更加固守住了用戶自己的個性和選擇。

這一部分人并不完全拒絕社交網絡的存在和意義,而是輾轉于不同平臺,在不被親友熟知的地方獲取存在感和價值感。

與此同時,由電子搬家還延伸出了一套新的社交關系評價機制:誰擁有我更多社交平臺的賬戶,說明這個人在我心中的分量也更重,更處于我的核心社交圈中。

就像微博不適合被父母知曉,有些私密信息只能公開給最親密的幾個人,有些不可示人的內容只適合自己知道。

在這樣的評價機制運作下,真正親密的好友并不會因為電子搬家而被排除在外,而那些未進入深層社交圈的人便自動被滯留在了隱私圈之外,無法靠近我們最深處的秘密。

(網友的社交圈篩選制度)

電子搬家一方面協調了人際關系的基本互動,另一方面也構建出明顯的隱私邊界,從而減少隱私暴露的風險。當我們未主動披露生活細節時,其潛臺詞就是在告訴身邊人:我需要一處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地方來安放我的情緒。

電子搬家除了能夠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壓力,增強信息隱私度外,還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緣由:在高度互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除了擁有公開和表達的自由之外,也應該獲得屏蔽和被暫時遺忘的權利。

(網友談論社交軟件小號的意義)

就算是大e人,也需要自我獨處的時間來縫補被生活所敲打出的傷痕。而電子搬家正好給予了我們一個自我整理的機會。這個空間不被親友打擾,讓我們能夠從生活的聚光燈下短暫地退出一會兒,重拾精力。

但當某天不速之客不請自到時,社死所帶來的精神打擊,或許與物理意義上的受傷別無二致。就像有網友形容的一樣,這跟在現實生活中裸奔有啥區別?

短暫的電子搬家:在虛擬房間重織社交網絡

歸根到底,電子搬家指向的是如何處理自己的社交關系,尤其是如何在虛擬空間尋找到社交關系的最優解?

隨著現代人社交關系的泛化,我們似乎已經很難找到一個完全隱匿的社交平臺來毫無顧忌地抒發情緒和展露自我。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所描繪的隱私無處遁形正在變成現實。

朋友圈也好,微博也罷,當各個平臺不再是一個充滿親密、信任和溫暖的精神家園時,“無家可歸”的失落感油然而生,自我身份的喪失感便逐步在越來越多的人彌漫。

加之算法、大數據無時無刻地收集和處理著我們的信息,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瞻前顧后,在電子根據地被發現前適應偽裝,扮演成原本反感的精致模樣。

而電子搬家正是一種試圖突破這種困境的解法。沒有了身邊人的過分關注,拋棄了完美的形象展演,在不被人熟知的隱匿空間里,想emo就emo,想發瘋就發瘋。當褪去光鮮外表和被迫成熟后,那個不為人知的虛擬房間里才存在著最自由和最純粹的自我。

不可否認,一味地漂泊和輾轉終究難以尋覓到安放吾心的溫柔鄉,電子搬家終究只是緩兵之計。如今越發嚴苛和惡意的公共場域中,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定不會被互聯網所中傷。

世外桃源并不足以抵御來自數字化生存下的“處處志之”,我們真正更加期待的是能夠在電子搬家和線下社交中尋找到一條中間道路。

(社交平臺中表現出的惡意現象)

就像電影《Her》中,當男主從虛擬愛戀被迫抽離出來時,他猛地反應過來:“我相信自己,相信內心的感覺,我不會再嘗試成為真實的我之外的東西了?!?/p>

真正的孤島永遠不會存在,不論微信,還是微博,他們都只不過是暫時寄存自我的平臺之一,這些自我的碎片或消極,或積極,都只不過是我們的一部分。

我們真正期盼的是,有一天不論是線下還是線上都可以慢下腳步,不再奔波于完美的社交關系,將更多的精力交還給真誠的接觸時,或許才能實現“此心安處是吾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知著網 (ID:covricuc),作者:馴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