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7日,A股市場已有7家種業公司發布了2022年年度報告,其中6家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正增長。在業績穩步增長的同時,種業上市公司也在持續加碼研發新品種。其中,6家種業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較2021年增加。
在上述6家歸母凈利潤實現正增長的企業中,有4家同比增幅超50%,分別為農發種業、敦煌種業、萬向德農、秋樂種業,同比分別增長533.61%、121.07%、89.66%、54.01%。
多家公司表示,種業銷售量價齊升是帶動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因素。
以秋樂種業為例,其在去年年報中表示,業績增長主要得益于深耕農作物種子育、繁、推,積極開拓市場,大幅增加玉米、小麥種子產量,客戶訂單需求旺盛,產品銷售量及銷售價格均同比上升。此外,公司制種面積、產量上升,有效控制了單位成本的增長,毛利率同比提高,利潤增厚。
“2022年受國際形勢和國內供需的影響,糧價仍處高位。糧價傳導到種子端,制種基地農戶提升制種成本。而糧價高企也使得種子需求端較旺盛,種子企業的產品銷售量及銷售價格均同比上升。此外,多項利好政策的出臺也助推種業的景氣度上升。例如,新種子法正式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落地、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等。”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對于2023年種子價格走勢,據農財網測算,2020年至2021年度主流種子終端零售價為45元/畝至50元/畝,2021年至2022年度為55元/畝至60元/畝,2022年至2023年度預計為70元/畝至75元/畝。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已經發布年報的7家上市公司中,農發種業、荃銀高科、敦煌種業、秋樂種業、萬向德農、神農科技6家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較2021年均實現增長,前3家增幅均超30%。
農發種業在年報中表示,2022年公司先后開展自主及合作研發項目21項,包括開展航天誘變育種、轉基因玉米、大豆育種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荃銀高科在年報中表示,2022年公司通過加強自主創新,63個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0項,授權植物新品種權32項。
敦煌種業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2年公司積極開展了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廣泛開展育種合作,加大研發投入,品種研發進展順利。公司共有41個品種參加國家和省級各類審定試驗,有7個品種完成試驗程序,其中國審品種6個,省審品種1個,另有12個品種晉級第二年區試和生產試驗。審定通過的玉米新品種全部完成了市場化轉化。”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表示,未來種業發展將是雜交育種與生物育種、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智能育種,也就是向著所說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BT+ IT)的智能育種4.0時代”進軍。種業企業更應抓住機遇,走在科技發展的前列,發揮好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業化應用。
標簽: